• 塔前山下洞穴遗址:最远70多万年前人类的理想居所
  • 2025-10-20 00:26:23
  • 乐平因历史人文底蕴深厚,戏曲文化繁荣,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历史遗存保留较丰富,赣东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,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”。在我市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的《山翥洎灵——历史文化名城乐平阐微》一书中,就有对乐平传统文化资源系统的记载。今天,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旧石器(中更新世)文化遗址——塔前山下洞穴遗址。

    ▲塔前山下洞穴遗址

    山下洞穴遗址位于塔前镇山下村西头,距城区18公里,四面黄土高山环抱,唯有这座石灰岩山平地凸起,山高180余米,山上长满漄本丝草。山东麓有一岩洞,洞口呈椭圆形,高3.6米,宽8.4米,深20米,洞后有一小洞。1968年山下大队民兵在此搞军训,将洞口炸宽,洞内钟乳石炸落,并取土将洞底填平。故此,洞内壁光洁,不见钟乳石,地面有不少石块、柴灰和烧土等杂物。洞四周是淤泥,厚约 30厘米,淤泥下是原始土层,呈黄褐色,粘土硬。洞外是一片平坦良田,一条终年不息的小溪水从洞边流过。该洞冬暖夏凉,阳光充沛。上有柴,下有水,不受洪水和干旱袭侵,是古人理想的居住之处。

    博物馆考古人员先后两次对此洞进行勘察,发现了大量的种类众多的动物骨齿化石。根据1982年打探铲所取的资料,1985年县考古人员选择保存较好的地段进行了试掘。

    探方一,3米×1米。从上至下黄黏土。表层与扰乱层,灰褐色,厚为30厘米,出土牙齿化石8件,直骨化石2件,最大长为7厘米,宽2厘米,最小长2厘米,宽1厘米。

    探方二,3.8米 ×1米。表层所扰乱层,灰褐色,参灰乱石,深为40 厘米,下层黄褐色,深20厘米,出土转骨化石1件,牙齿化石2 件。

    探方三,3.2米 ×1米。纯黄土,无杂物,深1米,出土牙齿化石2 件。

    探方四,5米 ×1米。表层被破坏,下层黄土十分坚硬,出土牙齿化石95件,直转骨10件,海龟甲壳动物化石5件,最大长为20厘米,宽为8厘米,最小长为5厘米,宽0.4厘米。

    以上出土化石,1986年元月3日至7日,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 :中国犀10件、牛骨7件、鹿齿39件、巨獏齿2件、豪猪齿14件、西藏黑熊齿2件、虎齿1件、东方剑齿象齿4件、犬齿3件、大熊猫齿1件,属地球史上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(与考古意义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)时期的动物。其年限为距今73 万年至 13万年之间。

    1983 年10月,经乐平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86年景德镇日报对遗物鉴定情况予以推介。

    责任编辑:汪嘉琪

    来源:乐平文化与乡贤

    作者:涛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