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边芦苇青苍苍,秋深露水结成霜。 意中之人在何处?就在河水那一方。逆流而上去找她,道路险阻又太长。 顺流而下追寻她,仿佛在那水中央。
河边芦苇茂又繁,清晨露水未曾干。 意中之人在何处?就在河岸那一边。逆流而上去找她,道路险阻攀登难。 顺流而下追寻她,仿佛就在水中滩。
河边芦苇密稠稠,早晨露水未全收。 意中之人在何处?就在水边那一头。逆流而上去找她,道路险阻曲难求。 顺流而下去找她,仿佛就在水中洲。
丹子浅析:
《蒹葭》选自《诗经•秦风》,是先秦时期的一首爱情诗。整体内容就是写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过程。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,但求之不得,表达了无限怅惘的缠绵情感;精神是可贵的,感情是真挚的。
诗中有感情、有美景,情景交融。各章开头通过对蒹葭(芦苇)和白露的描写,点染了清冷和萧瑟秋气,营造了凄婉悲凉的氛围;对浩浩秋水的描写,既烘托了脉脉深情,又渲染了纵横阻隔,传达了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体验。
为什么用蒹葭(芦苇)、白露、秋水这几个意象呢?作者用蒹葭苍苍、凄凄、采采,表示不管多大的秋风,芦苇都不会被吹走,一直长在那里,用芦苇的特性,表达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坚定意志。
用白露为霜、为晞、为已,表示时间的推移变化,表达了主人公为了追寻意中人,一直坚持着,没有放弃,也表达了主人公的惆怅之情。
用秋水这个意象,表示主人公和伊人之间隔着一条河,因受阻隔而难以追求到;也产生有一种距离感,距离产生美,给人以若隐若现、朦胧缥缈之感。表达了主人公可遇而不可求,爱而不得,求而不得的相思和渴望。
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,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。秋景、秋水为眼前实景;溯洄、溯游的追索,已经虚化,“所谓伊人”,若有若无,是一种心理幻景;虚虚实实的意象,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,生动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。
全诗三章,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,一唱三叹,淋漓尽致的表达情谊,强化了抒情效果。各章字句略有变化,有层层递进之妙。
蒹葭(芦苇)从“苍苍”到“凄凄”到“采采”,都表示芦苇茂盛的样子,声情转向低沉,凄婉之意自然流露。
白露从“为霜”到“未晞”到“未已”表示时间的转移,说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,没有停止。
伊人从“在水一方”到“在水之湄”到“在水之涘”;从“宛在水中央”到“宛在水中坻”到“宛在水中沚”,似乎愈来愈清晰,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。
对《蒹葭》最有名的评价有两个人,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认为《蒹葭》“最得风人深致”,即风格婉曲,意境深远,意在言外。
第二个是钱钟书《管锥篇》里“在水一方”是“企慕之情境”执著的追求,热情的向往,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坚韧。
《蒹葭》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,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,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、情景交融的意境,正是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的体现。《蒹葭》诗的丰富美感,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,还是从创作的角度,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。自然,当我们处在与“在水一方”类似的境遇时,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